作品造型灵感来源于汉代漆器耳杯的形式,表现在木枝干上休憩的鸟类意象。整个装置长约3米高约2米,底座为擦生漆的天然树干,内部有凹槽,装有机械传动。
以古典小说《红楼梦》对“金陵十二钗”女性人物的刻画为创作核心,结合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服饰,基于拟态美学,将这十二位各有特色的人物与其代表花签相对应,设计了十二套用于汉服的玻璃佩饰。
《红纱轨迹—烟火》描绘了对生命起源的想象。作品灵感来源于中世纪壁毯《启示录》。通过在水光纱上进行数码制版刺绣,运用4种色线构建血液、新生儿、器官、撕裂的皮肤等元素,构建一幅孕育烟火般的灿烂景象,延续了作者对生命系列的探索。
灵感来源于七巧板,最早作为中国民间的智力玩具流行,7块随心搭配出不同组合。设计毯希望以这样的形式,给当下年轻人提供更多元的单元地毯选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根据空间和个人喜好选择搭配,随心所欲
用红色霓虹灯模拟太阳意象,制造出一个场域,假设向日葵的“向阳性”不存在单向的主从关系,二者之间便产生了有趣的不确定状态。
飞机带我们起飞、降落,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处风景到另一处风景,有时机窗外的白云开放在山谷里,有时落日的余晖洒在大海上,有时漫天的繁星布满整个天宇,有时磅礴的大雨洗刷了黎明的寂静。
单向前行的人生,没有回头重来的选项,每个抉择都将影响深远。《无人折返之境》是《人格插片》系列中的一件,该系列通过透明玻璃和冷加工工艺结合,探究“个性”的构成,以及个性对抉择和生活状态的影响。
本作品基于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花觚文物为例,进行工艺复原研究。在论文中对觚型器器型与纹饰进行溯源工作,而后论述了掐丝珐琅工艺的来源途径,产品用途与工匠群体。并对清代乾隆时期珐琅制作工艺流程进行具体分析与实践。
故宫乾隆花园符望阁一层明间南向宝座的栏杆罩镶嵌着一组貌如金纱窗的漆纱隔心。类似的隔扇装修不仅在故宫,甚至全国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符望阁保护修复过程中,发现漆纱隔心存在损毁严重、工艺失传、复制难度大等问题。本次毕业实践即是对此漆纱进行工艺复原,通过对传统工艺的学习,梳理漆纱制作所需的工艺技法和工序步骤,为日后文物的原样复原工作打下基础。
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当往日记忆中浮现洗染的片段,当青年拾起布满尘埃的瓷片,当时代开始寻觅属于粉彩的故事,新的生命悄然萌芽,却在数字化的世界中川流不息。
《沉浮》系列莳绘漆器主要运用了莳绘技法对一组文房器物进行纹样装饰,是对研究课题《髹漆类文物中与金属材料相结合的工艺及修复研究》的一次实践过程。漆器像山水一样高低错落于展台,像生命长河中的起起伏伏。希望作品能呈现出柔和静谧的气息,让心沉浸。
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古华轩黑漆描金落地罩,是紫禁城内乃至整个中国北方已知的唯一一件大漆工艺用在古建筑外部装饰的文物。其上的黑漆描金主体纹饰——皮球纹,是我国传统纹饰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分支。2019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杨佩璋老师带领传统工艺美术文物修复研究生团队,承接了古华轩黑漆描金落地罩复制项目。作者吴胜杰作为团队成员之一全程参与此项目,并负责原文物考察、资料整理、纹饰汇总、项目进程规划,项目实施等工作。经过历时一年对原文物考察、资料整理、纹饰汇总等前期准备工作,2020年10月起至今,文物复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得到了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专家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
此次毕业展所展览的作品以修复与复制为主,修复围绕淄博窑宋金时期的陶瓷制品,在修复过程中采用了传统大漆工艺。大漆脱胎工艺应用于古陶瓷修复,其稳定性、耐久性、相容性都优于石膏等材料。黑漆的黑色温润典雅,宋代黑釉的黑色光亮油润,这两种黑色都是东方工艺文化与审美的代表。
作者依托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对湖北云老墓出土的这件彩绘漆卮进行了分析检测、保护和修复;依据科学检测结果对彩绘漆卮的制作工艺进行研究。据分析,漆卮表面应还有用矿物颜料粉末和漆调制后绘制的蟠螭纹饰,因文物在出土前长期处于饱水状态,出土时表面的粉彩装饰几乎已全部脱落。为了呈现彩绘漆卮的制作工艺,将制作过程进行分解展示,分别为:木胎、上底漆、粗灰、细灰、面漆、彩绘。
满洲窗是岭南地区建筑中特有的装饰符号,通过套色玻璃刻画出岭南文化的流行装饰图案。在阳光下,房间内充满满洲窗营造出的绚烂光影。